中文EN
海岛之上看民生
2025-07-1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孙美娟
分享到:

海岛之上看民生

——记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满意度调研

  本报记者  孙美娟

  暑期调研是知识从书本迈向现实的桥梁。为深入贯彻科教融合战略,强化科研育人实效,提升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助力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今年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暑期调研活动。此次暑期调研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学生们深入社会一线,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乡村治理、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的前沿实践等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数据采集、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调研。
  社科大科研处负责人表示,鼓励学生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是学校有组织推进“科研育人”的重要举措。2025年,社科大特别设立校级专项课题“科研育人重大专项”,既为学生调研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助力调研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对调研的质量、成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以确保调研能真正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科研素养培育。
  7月5—9日,参加社科大“科研育人重大专项暑期调研计划”的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3级3名本科生在该院副院长皇娟的带领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海研究院、中共舟山市委党校组成课题组,赴浙江省舟山市开展“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满意度”调研。
  
  真实反映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改革成效
  
  本次调研围绕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聚焦于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效的满意度开展实地调查。针对教育、医保、人社、卫健、民政、交通、安居、文体等多个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举措,调研团队通过入户访问和点位调查,深入舟山两县两区,即岱山县、嵊泗县、定海区、普陀区的多个街道社区,面向服务对象采集一手数据。皇娟表示,此次调研力图从被服务对象视角真实反映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的实际成效与运行瓶颈,为后续优化服务布局、提升协同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在出发之前,调研团队便做足案头准备工作,详细整理了有关舟山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报道等资料,并进行了集体学习。整个调研团队分为三个调研组,三名本科生分别加入其中两组,前往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涉及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从普陀虾峙迁居养老安置点到普陀医院,从定海金塘中心卫生医院到东瀛路“幸福食堂”,从新城长峙客运站到海洋文化艺术中心,调研团队深入不同群体,在问卷调查中收集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的真实反馈。
  参与本次调研的同学表示,“在5天的调研中,调研团队遇上舟山的酷暑时节,在户外调研经受了烈日的考验,其间还因台风影响,不断调整调研行程。考虑到调研对象的特殊性,调研团队周末在公共文化场馆、民生服务综合体等场所开展调研,晚上在体育馆等体育活动公共空间调研,整个调研行程辛苦也充实,收获良多”。
  浙江省舟山市由2085个岛屿组成的地理现实,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带来巨大挑战,却也催生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调研中,调研团队看到海岛居民因地理分散,在安居、就医、上学、出行上面临的天然阻碍,也看到政府回应这种特殊性的努力。
  团队成员、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唐牧星告诉记者,在教育领域,舟山市在权衡小岛屿办学高成本与教育质量保障难后,做出适配选择,推行小岛学龄人口向大岛转移的政策。在舟山市图书馆调研时,我们听到家长讲述道“以前孩子在小岛上学,师资不稳定,现在去大岛读书,课程丰富了,我们也更安心”,真切理解了“因地制宜”绝非抽象的治理原则,而是尊重地域差异、不断细化政策设计的实践逻辑,是政策生命力的生动展现。
  
  人民群众与政策进行深层“对话”
  
  在调研中,人民群众与政策之间的深层“对话”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效果的关注和持续的反馈调整。在人社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舟山市培训内容从传统渔业技能向电商运营等新业态转变;在公共文化服务流动站,图书更新、活动策划也紧扣群众需求,很大程度上形成“需求表达—政策调整—效果反馈—再调整”的完美闭环。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根据群众反馈,发现大家希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电商运营等新业态技能,借着海岛旅游发展的机会增收,所以适时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当我们走访舟山市当地零工市场,看到用工单位与灵活待就业群体形成雇佣关系,盘活社会人力资源,我们明白持续反馈不是简单的流程,而是让公共服务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障。这一机制让人民群众从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也让政策在循环中不断优化,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满意度。”团队成员、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高宗瑞说。
  在浙江“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舟山市“小岛迁,大岛建”工程让11个小岛的老人告别“交通靠船,看病靠扛”的生活。调研团队走访普陀虾峙迁居养老安置点,通过入户调研等方式,既看到老人对新居居住条件、医疗配套的满意——“半夜生病不怕没船出岛”,也发现政策执行中的深层张力——搬迁老人老家闲置资产难以处理;整体搬迁后,老人对原有家园的情感依恋未减,社会关系网络重建相对滞后,分散安置社区的文化活动尚未完全满足安置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高宗瑞不禁感慨道,这让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深刻意识到,从“迁得出”到“住得稳”“过得好”,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覆盖,更要正视社会融入与情感重建的长期性。而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离岛不离情”,既依赖基层组织的情感链接,也呼唤公共服务一体化向心理支持、社会关系重建等深层领域延伸。这正是治理实践中,政策设计与复杂现实碰撞的鲜活注脚。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是静态的制度设计,而是随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技术发展持续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调研中,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在舟山市,这种更新不是冰冷的政策调整,而是对老人“少折腾”期盼的回应,对海岛居民健康管理需求的满足。政策动态调适的本质就是让公共服务始终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同频共振,是我国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
  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共治
  
  在各点位调研过程中,通过对千余份问卷的收集整理,团队成员在感叹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效的同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众多成效的取得不仅依赖于政府的科学规划,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共治。
  团队成员、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宋灿灿表示,我们在人民群众所提的改进意见中切实体会到,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需要打破政府内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协作壁垒,促进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协作。这意味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强化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政策执行的整体性,克服制度供给与基层服务供给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落地细节差异,同时要通过很好的制度设计让多元主体可以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
  对整个调研团队而言,本次调研不仅是一次问卷收集,更是一次与真实社会的深度对话。皇娟认为,同学们只有走入基层,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展开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才能对中国的政策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触摸到政策落地的温度,才能看见改革背后尚需持续打磨的治理细节。
  通过对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达成共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制度设计,而是一项需要立足地方实际、进行动态调适与持续反馈的系统工程。展望未来,团队成员期待进一步将理论研究与田野实践深度融合,在更多“走进基层”与“观察认知”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实地调研体悟民生需求的真实温度,以深度倾听理解制度运行的实际效能,以真问题为导向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协同进步。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