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持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派
2025-07-1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班晓悦
分享到:

持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派

——访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

  本报记者  班晓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历经70余年的发展,考古所已成为我国学科门类最全、研究领域最广、学术成果最丰硕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今年以来,该所深入落实院党组部署的“四个一”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本报记者就考古所的发展、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建设、考古人才培养、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采访了考古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施劲松。 
  
  继承优良传统  推进学派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考古所致力于构建的“中国考古学派”,其核心学术主张、方法论特色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内外考古学流派的标识性特征是什么?
  施劲松:今年是考古所建所75周年。考古所的历史也是学术传统、学术精神形成和发扬的历史。以夏鼐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学者带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想、甘为考古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情怀,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面向世界的宏阔视野。今天考古所承担的职责使命,更需要大家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
  中国考古学与其他国家的考古学相比,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共性主要在于研究技术、手段的国际化。大量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这一点中外考古学都一致,最终形成了共同的研究领域、方向和目标,比如环境、气候、经济、资源、技术、动植物的驯化、古人的行为模式等。但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比如,中国有丰富的传世和出土文献,它们是理解考古材料的重要背景和线索,与历史文献紧密结合是中国考古学的特点。再比如,中国古代文明独立产生,发展延续不断,文明起源、文明特性、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构成了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国内,考古所的考古实践面向全国,这又明显不同于其他学术机构。古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地域性,考古材料具有地域特点,考古工作也是在具体区域内进行的。全国各省区市都有考古机构,负责各地的考古发掘。各大学考古院系的教学和科研,同样侧重于各自所在区域的古代文化。只有考古所面向全国,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的200多个市县共开展了近400项田野工作。考古所的工作突破了地域性,致力于用全国的考古材料来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行整体性建构。
  与此相关的是,考古所从来都是从各地汇聚人才。来自海内外不同高校的学者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训练,进入考古所后继续保持、发扬了自己的学术特长。因此,兼容并蓄、百花齐放也是考古所的学术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对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快速发展的领域,所里在引进和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如科技分析、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有何规划?
  施劲松:考古所过去的工作重点是断代考古学,最近致力于完善学科布局、拓展研究方向,新设立了世界考古、石窟寺考古、考古学理论研究室,以及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考古大数据资料中心,还准备成立出土文献、海洋考古研究室和公共考古中心。
  在中央和院党组的关怀下,考古所近三年招聘了数十位年轻人,有不少就从事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古文献研究。考古所还参与制定全国考古学博士生培养规划,部分高校因此增设了考古学急需学科的招生方向。
  未来的考古学是进一步融合多学科的考古学。因为多学科的方法、技术的运用,我们从考古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迅速增加,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方向不断拓展。我们要为此做好准备,要在这方面引领学科发展。
  
  深化探源工程  加强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下简称“探源工程”),就深化探源工程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探源工程的重要参与者,考古所是如何整合所内外力量进行有组织科研的?取得了哪些重大文明史问题上的突破?
  施劲松:探源工程是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2002年启动,现已完成第五阶段的研究。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主要承担单位,国内外数十家单位、不同学科的数百位学者参与。考古所在工程中发挥了规划项目和组织全国科研力量的重要作用。考古所很多从事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学者也加入其中,成为探源工程研究的重要力量。工程主要对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公元前3500—前1500年间的重要遗址和考古学文化进行多学科研究,建立年代序列,通过深入研究各地自然环境与文明的演进、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各区域文明化的进程、早期国家的形成、区域文化间的互动等,获得了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并根据中国的考古材料凝练出文明的新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了探源工程,所里还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工程?未来,在学术工程建设方面,所里有哪些重点布局和长远目标?
  施劲松:一年来考古所实施的学术工程中,重要且初见成效的如“陶寺、二里头、殷墟三大遗址统筹综合研究项目”。设立这个项目,首先是为了通过这三个重要遗址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其次是创新科研机制,即在传统考古队的基础上设立项目组,贯通田野发掘、资料发表、研究阐释、遗产保护各个环节,促进学科融合,并将项目建设为培养年轻人的平台。
  考古所还大力加强边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比如,近期重点围绕新疆等地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调集科研骨干制定工作规划,内容涵盖田野考古、资料整理、报告出版、研究阐释、人才培养、站队建设等,希望将吐鲁番吐峪沟的考古工作打造为资料整理、报告出版、综合研究的示范项目,将吉木萨尔的北庭故城打造为考古发掘、遗址保护、陈列展示的示范项目。
  未来,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科发展方向,考古所还将针对历史时期的都城遗址、边疆考古等设立重大研究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报》:接下来,考古所将如何以“两镇(阵)一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研究所和学科建设?
  施劲松:考古所通过“两镇(阵)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研究所和考古学科建设,建构中国考古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考古所2025年提出科研强所的目标,从田野发掘、成果出版、研究阐释三方面制定科研规划并整体推进。
  考古所要求所有的考古发掘项目加强学术规划、提高发掘质量,在田野工作中实现多学科融合、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
  按院党组的要求,坚持发掘与阐释并重。制定并实施《考古研究所推动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工作的实施方案》,针对54部重点考古发掘报告建立台账和督办机制,计划2025年出版约13部,2027年底前出版大部分报告。
  加强研究阐释,在“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中发挥牵头、组织等引领作用。开展有组织科研,制定《考古研究所研究阐释工作方案》,围绕新时代考古学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史学前沿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世界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三个方向,立项31个研究课题,计划在2025—2027年内完成并出版成果。同时,考古所将在2025年开始陆续推出“学者文库”“青年学者文库”“学术文集”三大精品系列,既鼓励学者出版成果,又创建考古所的学术品牌。
  
  增强国际交流  主动迎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建设世界级考古研究中心的目标下,考古所计划打造哪些常态化、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学术活动?
  施劲松:建设世界级考古研究中心,最重要的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将是考古所今后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所就开始了活跃、丰富的对外交流。近10年来,考古所的赴外考古发掘和研究常态化,在乌兹别克斯坦、洪都拉斯、罗马尼亚、埃及、巴基斯坦的考古工作成绩显著,今年又挂牌成立了“埃及考古研究中心”。考古所还积极参与建设雅典的古典文明研究院,并计划在阿联酋开展工作。
  院党组要求考古所要实现工作重心的三个转变:由重发掘向发掘与研究并重转变,由中原向边疆转变,由国内向国外转变。据此要求,考古所进一步明确:赴外考古主要面向古代文明核心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周边国家布局;目标一是加强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二是研究世界其他古文明,三是增进当今的中外学术交流。
  考古所重点建设的国际平台还有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创办的每两年一届的“世界考古论坛·上海”。论坛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国际学术平台,推动全球考古学的交流与合作。论坛聚焦世界考古学的前沿议题,促进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调考古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论坛还在全球范围内评选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重要考古学家。考古所作为承办单位之一,承担了论坛的学术设计与对外联系等主要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考古所在推进“四个一”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将采取哪些关键措施确保其协同发展、整体推进?
  施劲松:考古所积极谋划、推进“四个一”建设,目前在学术工程和学术平台方面已有较多考虑并已初步实践。最大的挑战是创立学派,学术力量也需要优化。我们将在全面推进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深入总结考古所的学术特点,发挥学术优势,努力创建一个特色鲜明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