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圆满收官
2020-07-0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7月3日总第522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分享到:
  为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适应特殊时期学校师生居家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变化、新期待,在该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了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云端课堂,通过屏对屏、键对键,云端开讲、在线互动,固定在每周五下午给全校师生带来学术盛宴。6月19日下午,随着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问题”的讲座在云端落下帷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顺利完成本学期的10期云端讲座。

  参与活动的10名主讲人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教育部社科中心等国内顶级高校及顶级社科研究机构。

  系列讲座聚焦师生关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瞄准切入点,与时俱进挖掘理论深度,力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彻底解决“讲不深”“讲不透”甚至“不敢讲”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讲座主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七个二级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多个领域。在基本原理方面,张政文教授的“世界历史与审美现代性”、田鹏颖教授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新发展和时代意义”,深入思维历史、探析学理内核;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刘建军教授的“深化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肖贵清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孙熙国教授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前沿命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冯秀军教授的“谈信仰的生成”、骆郁廷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问题”、何云峰教授的“新时代需要何种劳动精神”,强化思想引导、廓清模糊认识;在学科建设方面,韩喜平教授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王炳林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彰显学科自觉、强化学科自信。

  这些讲座使同学们既获得了理论层面的指导,也收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了自身的学术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很多主讲专家为同学们介绍了其所在高校马院的研招情况,为准备考研、继续深造的社科大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备考信息和方向性指导。

  学术名家大讲堂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师生观看和学习,10场线上讲座场场爆满, 基本上开讲几分钟甚至还没开讲,会议人数就达到300人上限,仍不断有人要求扩容,只好提前“锁定”会议室。讲座后,同学们或以语音连线形式,或以文字留言形式,与主讲老师交流问题。有学生表示:“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树立了问题意识,对于当代中国之制、中国之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理想信念、思想品质有了更深的体悟,对于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6期。按照网络生态和运行规律,大讲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新形态,努力做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据悉,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将推出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系列学科前沿讲座。在讲座形式上,实现云端讲座与线下讲座的常态化统筹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期组织的“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慕课,吸引了8.1万余名校内外学生在云端共享学术盛宴。借鉴这一经验,该学院将广泛开发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形成“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打造“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精品慕课。积极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等服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实现多渠道传输、多屏幕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