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化和拓展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研究
2023-01-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1月20日总第630期 作者:徐珺玉 徐磊
分享到:

  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主办的“群学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研讨会暨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大会”在线举行。

  搭建研究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指出,群学的概念和命题体系,为解释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进路,为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史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费孝通先生期待的“人类道义新秩序”提供了中华文明智慧的参考。中心的成立为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期待中心未来能够为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心首席研究员景天魁表示,群学研究已进入“扩展领域、扩充队伍、扩大影响”的新阶段,成立群学研究专业机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中心的成立,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心的主攻方向就是通过群学的古今贯通和中西会通,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铺路搭桥、攻城拔寨。为实现此目标,群学研究要继续在浩瀚的中华学术宝库中挖宝,扩大群学研究视野和领域,开展理论概括和方法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认为,成立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促进中国社会学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重要举措,冀望中心未来能够在群学研究领域产生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成果,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展望未来研究进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陈光金提出,群学研究需要加强对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研究,结合比较研究、定量研究等方法,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加以推进,以不断完善中国古典社会学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张翼认为,群学研究既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又要重视中西交流、文明互鉴,方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明确学术担当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的使命担当、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的时代价值、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的拓展研究等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深入讨论。大家认为,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开端”,荀子创立的群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群学在两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概念和命题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的宝贵资源,是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文化密码。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冯波看来,虽然群学研究开拓了中国本土社会学资源,改写了中国社会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却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界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基于此,明确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的学术担当尤为重要。其路径是将群学理论锻造成彻底的理论,凸显群学的中国理论特质,以期扩大群学在社会学界的影响力,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

  论及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刘少杰认为,中国群学、实证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的三大学术传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应当汲取这三大社会学传统的学术精华,将其融合为面向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方式,实现中国社会学研究学术创新。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天明提出,建构新的更加合理、更加人道、更加公正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批判性的深意所在,应从建构性视角关注群学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的形塑作用。

  丰富知识体系

  群学研究的深化发展有赖于其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而群学知识体系的丰富又建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反思、方法的创新和概念网络的深度探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宣朝庆认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新进路应从转向意义的研究、加深方法论的思考以及认识概念化的机制、研究概念网络、注重主体性表达等方面探索具体路径。

  关于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概念,多位学者进行了深度探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成伯清探讨了“天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的可能性。他认为,“天下”概念有助于突破社会学尺度思维的局限性,具有“大”“公”“一”“多”“中”“和”“道”“以天下为己任”等意涵,比文明视角更具包容性和共生性,有助于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以天下人的福祉为根本取向的共生天下阶段。

  建构既兼顾学科规范又深入社会肌理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应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不断拓展社会学的知识边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提出,应当从七个方面拓展社会学的知识边界:从解释主义到行动主义,从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为主到“非人类”现象的探索,从以事实分析为主到规范性、对策性研究的拓展,从以现实问题分析为主到面向“未来”的社会研究,从对理性逻辑、理性现象到对非理性逻辑、非理性现象的关注,从侧重于一种“确定性”的研究方式到“不确定性”研究范式,从寻求问题的“终极解决”到“有限抗解”的认知。

  群学研究边界的拓展鲜明地体现在运用群学视角研究诸多现当代问题。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邴正探讨了群性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指出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群性传统、突出人民性、体现共同富裕目标、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构建现代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徐珺玉 徐磊)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