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21世纪夏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08-19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91期 作者:班晓悦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班晓悦

  8月16日,“21世纪的新探索: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40多名学者出席会议。

  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云飞表示,新时代深化夏文化研究,要加强理论探索,深刻认识理论对于塑造学科认知、构建学术体系的关键作用;要创新工作范式,坚持田野考古发掘与资料的整理、研究阐释并重;要加强开放合作,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攻关夏商重大历史课题;要面向国际讲好夏商故事,对国际学术界开放夏商文明研究工程,让国内外学者关注夏文化研究,参与夏商文明讨论,增进国际社会与学术界对中华文明更广泛的了解和认知,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夏文化研究,并将其置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战略全局中擘画指引。环顾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积极推动考古学学科建设,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提出,夏文化探索是贯通中国历史脉络、筑牢中华文明根基的基础性工程。中国历史研究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己任,统筹推进夏文化重大课题研究,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深度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始终立足立德树人的使命,致力于培养更多政治立场坚定、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后备力量,为夏文化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董新林认为,夏文化研究具有文明溯源、国家认同、治理启示、全球对话四重深层价值,既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社会话题。新时代的夏文化研究要立足中原,面向四方,打破学科壁垒,多学科交叉、各领域协同创新。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认为,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命题,曾因文献记载的碎片化与考古证据的稀缺性,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终极追问”,但近十年的考古发现及多学科交叉正彻底改写这一局面。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跨机构协作与公众传播,构建夏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表示,作为中国考古的中坚力量,山东考古是国内最早建立和完善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地区。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和岳石文化早中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时期。新时代的夏文化研究,需要打破地域和学科壁垒,多区域、多学科、多家单位协同创新。

  近年来,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社会各界对于夏文化的了解日益深入。然而,对于夏朝具有早期国家性质的论断,仍存在质疑的声音。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从分析夏朝作为早期国家产生的途径入手,阐述了有关夏代国家的结构特征的具体问题。在他看来,夏被视作一个国家,是因为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并有了“公共权力的设立”,具备早期国家的特性。夏由多邦组成的结构特征,表明了夏代国家仍旧是一个建立在血缘组织基础之上的政治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认为,夏朝初年夏王已经初步具有“王天下”的“一统”政治王权,实行王位世袭和土地国有制度,将势力所及划分为由近及远的圈层结构的五服。夏初疆域至少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大部地区。文献记载夏朝统治集团除夏后氏外还有许多其他族氏,亲缘与地缘(政治)关系得以紧密结合,夏朝“九州”疆域更是统一天下“万国”的结果,中华文明从此进入“王国文明”阶段。

  作为夏文化考古资源富集区,河南省高度重视夏文化研究工作。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表示,河南省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为引领,开展了偃师二里头、禹州瓦店等10余处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通过5年的攻关,河南的夏文化考古已取得重要成果和重大进展,增强了夏史信度,活化了夏代历史场景。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法伟看来,丰富的考古材料,也支撑了研究课题在区域文化互动与人群交流、祭祀与精神思想、礼制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如叶县余庄遗址大型墓的发现填补了学术空白,是以特定数量陶礼器组合作为墓主人身份地位象征的实例,可知龙山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文明特征。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主要文化遗存为二里头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认为,二里头都邑的多网格式布局史无前例、影响深远,二里头文化创立的青铜礼乐文明,为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确定了商周青铜文明最重要的内涵、模式,并与商周文明一道,构成早期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和发展主流。

  一直以来,关于晋南地区夏时期的文化属性颇有争议。结合东下冯遗址及其他遗址的新材料,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崔俊俊表示,陶器特征最能代表一类遗存的文化面貌。从陶器器类组合和形制上来看,东下冯遗址有一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与二里头遗址共性较小。东下冯文化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盆地。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夏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为夏文化研究寻找新路径、确立新坐标的重要契机。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承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