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1月4—6日,“建构中国自主的文学知识体系”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遗产》编辑部、网络文学研究室联合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十位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学领域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命题,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深度研讨与思想碰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的文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文学研究的重大使命,既是回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实现自我突破、走向世界的关键路径。“自主并非封闭,而是在扎根本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文明的平等对话。”丁国旗认为,构建文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兼顾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既要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也要直面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更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拓展研究视野。
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切入,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多维探索自主建构路径,形成了多个重要研讨焦点。
在传统与现代的衔接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经典重塑的关系,强调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根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经太则从中华文明标识的角度,阐释了文学知识体系与文化根脉传承的内在关联。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四川大学李怡教授、沈阳师范大学贺绍俊教授分别从文学史观念的历史演变、文明互鉴和创化弘扬本土批评话语等角度探讨自主知识体系的条件和可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继红通过古文书学的数字化研究实践,展示了传统学科在现代技术赋能下的自主发展路径。
在学科交叉与创新领域,上海大学教授曾军分析了构建中国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南京大学教授赵奎英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探讨了文学知识体系的跨学科整合路径。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单小曦提出媒介文艺学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维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涛从数字人文视角介入影视批评,观照红色经典电影中的“崇高”表达。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薇介绍的文学实验室与计算批评研究形态,展现了新兴研究方法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在跨文化与本土话语层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庆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良、浙江大学教授金进等专家聚焦华文文学的独特价值,探讨了世界华文文学知识体系的独立意识与实践逻辑。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范方俊、河南大学教授李伟昉分别从比较文学学科复兴、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书写等角度,分析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如何处理外来影响与本土立场的关系。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则从东方民间文学的视角,强调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在具体学科与领域实践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新苗、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丽分别就戏曲学、民间文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生成与构建展开论述。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黎杨全聚焦网络文学、新大众文艺等当代文学现象,探讨了新兴文学领域的评价体系与自主话语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永清从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士聪从文艺美学出发,为文学理论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学者们在研讨中普遍认为,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文学发展的具体实践,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同时,应当坚持开放包容心态,在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学成果的同时,保持自身的学术独立性与主体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运用新兴技术与研究方法,推动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成果创新。 (文学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