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中亚绿色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25-07-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1期
分享到:

  ◇郭晓琼  蔡真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超越国界,成为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性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理念,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咸海萎缩、荒漠化蔓延等生态危机的集中爆发地。中国—中亚绿色合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跨国实践。这种合作既是对《巴黎协定》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失衡的纠偏:通过技术共享而非零和博弈,通过发展赋能而非单向援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

  需求契合  理念相通

  地缘相近为绿色合作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中国与中亚国家山水相连,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双方在经济贸易、社会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同时降低了绿色合作的成本,提高了合作效率。中亚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对中国西部地区有着直接影响。中国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成果也能辐射中亚国家。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应对跨境生态问题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资源互补和需求契合成为绿色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既有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也有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中亚国家人口快速增长,用电需求剧增,对其能源供给和储备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中亚国家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和中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此外,中亚国家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则拥有先进成熟的农业科技,双方在绿色农业领域也具有较强互补性。

  理念相通为绿色合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并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亚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能源转型及生态环境保护。《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将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乌兹别克斯坦颁布关于提高绿色经济转型改革效率的法令;吉尔吉斯斯坦批准《吉尔吉斯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绿色能源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土库曼斯坦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亚国家成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实践平台。绿色“一带一路”突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倡导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为中亚国家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在国际合作框架中的延伸。绿色“一带一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自然资源作为绿色生产要素,以先进的绿色技术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充分符合中亚国家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为中亚国家探索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成果丰硕  多领域突破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生态治理、能源转型、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在生态治理领域,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与中亚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亚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研究联盟,共同应对咸海生态危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咸海流域布设了由80个气象和水质自动观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络,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科学家开展联合科考,对咸海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镇建设盐渍土地植被恢复试验基地,采用“盐壳固化—植被恢复”技术,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十余种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盐生植物种子。这些植物在实验室培育成功后被广泛种植在咸海周边,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度,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合作方积极推进“光伏技术在咸海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利用光伏发电为盐生植物种植的灌溉系统提供电力,在生态治理中积极应用清洁能源。

  在能源转型领域,中国不仅参与中亚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还协助中亚国家传统能源升级改造及低碳转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并参与建设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阿克莫拉州风电站、阿拉木图州谢列克60兆瓦风电站、图尔古松水电站、玛伊纳水电站及卡布恰盖光伏电站等项目。由中国投资的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是中资企业迄今在中亚地区投资建成的最大光伏项目,有效解决了当地电力短缺问题,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对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力改造奇姆肯特炼油厂,通过烟气脱硫技术和硫磺回收工艺,每年可减少1.5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有效降低了炼油厂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实现传统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绿色化、清洁化。

  在绿色农业领域,中国的节水灌溉、种植技术在中亚国家广泛推广。中亚国家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陕西杨凌农业基地的智能滴灌系统在哈萨克斯坦推广后,棉花灌溉用水减少40%,单产量提高2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建立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采用太阳能喷灌和智能水肥一体滴灌技术,使棉花产量提高50%。

  在绿色交通领域,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中亚普及,为中亚国家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前三季度,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电动汽车16209辆,其中自中国进口16131辆。2025年1—5月,比亚迪电动车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卖出7859辆车,平均每天有52台比亚迪电动车驶上当地街头。哈萨克斯坦将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列为工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及补贴政策。塔吉克斯坦政府宣布,从2025年9月起,首都杜尚别所有出租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当地司机对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很高。

  技术共享  发展赋能

  中国—中亚绿色合作绝非“施受关系”,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其核心在于技术共享而非零和博弈,是发展赋能而非单向援助。

  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通过联合研发、本土化适配等方式,被中亚国家广泛接受。针对中亚咸海干涸引发的盐尘暴问题,中国科研团队向乌兹别克斯坦输出盐生植物种植技术和光伏治沙技术。哈萨克斯坦希望引进中国人工造林技术,在咸海干涸海底开展人工林种植,并计划建立哈萨克斯坦—中国联合中心,共同应对咸海危机。在哈萨克斯坦图尔古孙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中国采用先进的低污染施工标准,配套智能检测系统,将环境保护融入工程全周期,有效保护了图尔古孙河珍稀鱼类。

  中国通过投资、互联互通和产业链整合,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赋能,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助力中亚国家“环境负债”转向“绿色资产”。2024年,中欧(中亚)班列经霍尔果斯口岸开行量达8730列,同比增长12.5%,过货量达1208.4万吨,同比增长10.9%,均刷新历史纪录。中吉乌铁路、中哈联合物流项目、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天符号”公路班车等项目的建设也将大大提升区域联通效率。中国比亚迪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厂,带动电池、充电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

  中国—中亚绿色合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创新性实践。中国以平等姿态分享经验,以务实合作激活绿色动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亚大地深深扎根,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中国方案。在通向绿色未来的丝绸之路上,中国正以东方智慧书写全球治理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