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2025年,我三次踏上泰国的土地,每一次都与“50”这个数字紧密相连。在曼谷各地的会议厅和展览馆,我见证了中泰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的丰富与多元。从“纪念中泰两国友好50周年里程碑”的第二届中泰学术大会,到“在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中推进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中泰政策论坛,从第二十届科研创新博览会,到“泰中建交50周年:迈向共同繁荣”的2025泰中合作博览会,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是对过去半个世纪友好交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共同发展的展望。
穿梭于这些活动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场场会议,更是中泰两国牢固纽带的生动呈现。这根纽带历经50年风雨洗礼,不仅没有磨损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它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两国的人民、文化、经济和未来,构成了地区合作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在第二届中泰学术大会上,一位泰国学者的话令我印象深刻:“中泰关系不是简单的国际关系,而是有着血缘纽带的文化关系。”这句话道出了中泰纽带的独特本质。追溯历史,两国交往可上溯至素可泰王朝时期,而近代以来,华人移民在泰国的融入与发展,更为这一纽带增添了血缘与亲情的维度。会上,两国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中泰一家亲”这一表述,这是扎根于历史与现实的情感认同。
这种文化纽带的力量,在泰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从曼谷街头随处可见的中文招牌,到泰国电视剧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从泰国学生热衷学习中文,到中国游客在泰国受到的友好接待,文化的交融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中。一位在泰国长期定居的华人告诉我,他在泰国最大的感受是“熟悉的陌生感”——文化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种既亲近又保持适当距离的相处之道,或许正是中泰关系能够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在主题为“在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中推进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中泰政策论坛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高频词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泰两国代表展现出在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
经贸领域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泰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泰国则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重要贸易伙伴。从橡胶、榴莲等农产品贸易,到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领域的合作,中泰经贸关系正在质与量上实现双重飞跃。在由泰国总商会暨泰国贸易院、泰国中华总商会与泰国中国企业总商会联合主办的2025泰中合作博览会上,我看到了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科技领域的广泛合作成果,这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正是两国关系韧性的经济基础。
在泰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部主办的“第二十届科研创新博览会”上,我深切感受到中泰两国关系正朝着更加紧密与创新的方向迈进。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逐步升级为共同研发与协同创新。卫星技术、高铁建设、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中泰合作项目不断涌现,硕果累累。以“清洁曼谷空气”项目为例,这是中泰科研团队携手开展的一项创新实践。该项目团队致力于深入解析曼谷重污染天气的成因,通过系统性研究与科学分析,为当地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与精细化管控方案,探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全新路径,也为区域环境治理贡献智慧。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也是中泰纽带的传承者。在各项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学习对方国家语言、文化的年轻人。一位在泰国学习中文的大学生说,她选择中文专业是因为“中泰关系越来越好,会中文会有更多机会”。而一位在泰国教授中文的中国志愿者则表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泰国人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这些年轻人的选择与行动,构成了中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站在中泰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双方始终能够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聚焦共同利益。这种成熟理性的相处之道,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一位参与中泰交流多年的泰国前政要在一场会议的致辞中提道:“国与国的关系如同婚姻,关键不在于没有矛盾,而在于如何化解矛盾。中泰关系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始终把彼此视为兄弟姐妹,有分歧时坐下来谈,而不是相互指责。”
中泰关系的韧性,还体现在其超越政治周期的稳定性上。50年来,无论两国国内政治如何变化,中泰友好合作的大方向始终未变。这种稳定性,源于两国人民的真挚友谊,源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本质,也源于对亚洲价值观的认同。在一场场学术大会上,多位学者提到“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认为这正是中泰乃至亚洲国家相处之道的精髓。
展望未来,中泰关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气候变化等问题,都需要两国携手应对。而新能源、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又为两国合作开辟了新空间。在政策论坛上,两国专家普遍认为,中泰关系正处在全面提质升级、迈向更高水平的新阶段,需要双方共同精心培育。
中泰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已经步入成熟阶段。这种成熟体现在更加理性的相互认知、更加务实的合作规划、更加包容的共处之道。穿梭于各种活动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自豪,更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中泰纽带的力量,源于历史的积淀,成于现实的互利,指向未来的共同繁荣。这根纽带,连接着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关系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泰关系的韧性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间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结束一场活动回程的路上,我正好途经曼谷的湄南河畔。看着河水奔流不息,我想起了泰国新任总理阿努廷在今年中国驻泰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说的一句话:“中泰关系必将如湄南河与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永续发展。”这或许正是对中泰纽带最诗意的诠释——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相信合作的力量,共同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