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铭记东欧国家华侨华人在抗战中的伟大贡献
2025-11-2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5期 作者:徐刚
分享到:

  ◇徐刚(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在9月3日召开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作用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为这场伟大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回望历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党派、民族、地区,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成一股力量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与此同时,海外华侨华人的卓越贡献同样值得铭记和缅怀。虽然与东南亚、北美华侨华人参与抗战的规模相比,欧洲华侨华人相对要少,但他们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同样可歌可泣,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也不能忘却。

  客观上讲,由于本身数量不多以及历史档案资料的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期间侨居东欧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较难统计。据侨居欧洲的陈里特在1933年出版的《欧洲华侨生活》一书记载,1930年前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华侨华人数量分别为250人、139人、49人、37人、7人和4人。可见,东欧国家的华侨华人规模不大,5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两国。在华侨华人支持抗日战争的“伸援” “声援” “身援”三大类别中,东欧国家华侨华人支持抗战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前两类。

  从“伸援”的角度看,东欧国家华侨华人虽然多以小商小贩为主,自身经济并不宽裕,但在国家大义、民族抗争的旗帜下,他们不仅倾囊相助,而且积极奔走、呼吁更多人士给予中国抗战物资支持。温州人王岩郎便是其中之一。王岩郎早在1919年9月就离开家乡前往欧洲谋生。他从温州乘海轮去上海,同月下旬乘外轮从上海启程,途经32天抵达法国马赛,再从马赛到达巴黎。王岩郎在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地均短暂居住,靠沿街贩卖小商品为生。1932年,王岩郎选择定居在波兰,并用自己十余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在波兰第二大城市罗兹开设了一家副食品商店,主要经销火腿、香肠、大米、面粉、牛奶等商品。由于薄利多销、服务热情,他的生意颇为兴隆。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波兰数十个大小市镇霎时间在德国法西斯的炮火下化为废墟。在德军轰炸下死里逃生的王岩郎继续留在波兰支持祖国抗战,率先捐款捐物、积极奔走,动员广大华侨和当地波兰人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在王岩郎的努力下,其居住的罗兹市仅一个月就捐献3000多斤铁等物资支持中国抗战。

  另一位旅居捷克斯洛伐克的青田华侨朱祥,积极参与募捐筹款,并号召华侨华人抵制日货。以街坊流动商贩为主要群体的欧洲华侨华人在生活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仍在祖国最需要时节衣缩食,为抗战捐资,值得后人铭记。另外,他们还通过拒绝进购日货、拒绝为运送军火到日本的货轮服务等方式,表达自己支持中国抗战的坚定立场。

  由于地理距离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东欧华侨华人对抗战最主要的支持是“声援”。一是成立抗日救国团体,开展有组织的“声援”。全面抗战打响后,欧洲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波兰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于1938年秋成立,主要负责人是裘显南、吴流源、徐良波等。该联合会积极响应和支持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活动,为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王岩郎担任波兰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的经济委员,主要任务是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筹集经费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二是出版抗战报刊、传播媒体报道、组织宣传集会,为祖(籍)国抗战呐喊。朱祥1938年受“中国留德学生抗战后援会”之托油印《抗战报》,及时散发给侨胞。

  此外,还有不少华侨华人投身居住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中,或选择加入居住国的抵抗运动、从事敌后救助和秘密工作,或直接参与对德作战。随着苏联东部战略武装力量投入西线作战,不少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侨随征,参加了解放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直至打到德国柏林,共同见证伟大胜利的到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危亡,万众一心。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开辟了一个范围更为广大的“海外战场”,中华儿女在世界各地筑起抗日救国的长城,聚成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世界正义与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欧华侨华人及其支持祖(籍)国抗战的事迹,需要更多的挖掘和传播,他们的贡献需要铭记与讴歌。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和平的珍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赓续与传承的应有之义,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