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财经战略研究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对“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发挥资本市场在推动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联通产业和资本的关键枢纽,在促进要素配置、培育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风险分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资本市场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科技创新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典型特征,使得依赖抵押物和稳定现金流的传统信贷模式在支持此类创新活动中存在天然局限。资本市场通过动态估值机制,基于企业未来成长潜力而非过往盈利水平进行价值判断,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创新活动的价格发现和创新成果的价值转化。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无不与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相伴相生,资本市场凭借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灵活的制度供给,在聚积创新资本、激发企业家精神、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资本市场是优化融资结构、增强经济金融体系韧性的重要力量。从宏观层面看,推动融资结构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转变,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宏观杠杆率,从而增强经济金融体系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从微观层面看,资本市场通过内外部治理机制,持续推动企业质量提升。在一级市场,企业为满足发行上市要求,必须规范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在二级市场,股价变化直接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治理水平,形成市场化外部约束机制。这种内外部的双重治理效应,共同夯实了经济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
资本市场是建设金融强国、提升国际金融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金融是现代大国竞争的战略高地。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规范透明、开放有序的现代资本市场体系,是国家金融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话语权、主动融入和引领国际金融格局的重要支点。强大的资本市场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和配置全球资本,服务国家战略,是金融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
协调发展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体系较为完备、规模全球领先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然而,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资本市场“大而不强”的结构性问题同样存在,其中投融资功能失衡已成为制约发展质量的核心因素。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强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不仅关乎市场自身发展的质效,也关乎人民群众通过投资分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从市场运行看,实现投融资相协调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市场存在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融资主体结构有待优化。尽管上市公司数量可观,但代表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占比仍然偏低,优质资产供给与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二是融资与回报机制失衡。部分企业存在“重融资、轻回报”倾向,将上市视为终点而非新起点,缺乏持续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损害了市场信用基础。三是投资行为短期化特征明显。中长期资金占比偏低,叠加考核机制短期化,资金偏好追逐热点、获取短期收益,加剧市场波动。
从社会需求看,促进投融资相协调是满足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要、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我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群体,即将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资产配置正经历由储蓄为主转向多元化投资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环境下,居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诉求更加强烈。需要看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存在背离,影响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获得感。推动投融资功能相协调,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畅通居民分享发展成果的渠道,既有助于通过财富效应直接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有利于提振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信心,为稳市场、稳预期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
资本市场功能
资本市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的生态体系,推动投融资功能相协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融资端改革与投资端建设,协同推进基础制度完善和市场生态培育。
夯实基础制度,筑牢市场稳健运行根基。一是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围绕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审核理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推动优质企业的有效供给和市场化筛选。二是持续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监管必须“长牙带刺”,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减持规则约束,统筹融资需求与投资者保护;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坚决出清“空壳僵尸”“害群之马”,促进优胜劣汰。三是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健全预期管理,加强宏观政策协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再贷款、互换便利等已有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有效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优化融资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代表性。一是积极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科创债券、绿色债券和REITs市场,打造股债结合、功能互补的直接融资体系。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安排,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重点领域、尚未盈利但具备较强成长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加灵活、适配的政策支持。三是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促进产业整合,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同时,强化股东回报机制,引导上市公司加大现金分红力度,开展股份回购并予以注销,通过提升每股收益和长期回报水平增强市场信心。
改善投资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一是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各类长期资金入市瓶颈。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畅通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全链条循环,促进早期资本形成。深化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安排,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本深耕中国市场。二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持续普及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引导投资行为更加稳健理性。同时,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完善特别代表人诉讼等维权机制,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有力法律保障。三是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推动宽基ETF等指数化产品创新,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元、更便捷的投资工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