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价值
2023-10-20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62期 作者:周进
分享到:

  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为深厚基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创造性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芒,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对中华文明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不断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价值。

  拓展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新论断,是对“两个结合”最全面、最科学、最系统的凝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道理和强大的思辨性。从方法论维度看,“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马克思主义魂脉,彰显了文明传承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主体性。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用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导权,把握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动性,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展现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人类历史表明,各种文明的传承发展,莫不得益于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增进交流互鉴,牢牢把握文明传承发展的规律性、主体性、主动性。“两个结合”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拓展了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成就,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奋斗历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探索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路,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破除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迷思

  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表现为不同文明形态不断演进更替的过程。旧的文明形态走向衰落,新的文明形态繁荣兴盛,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变迁。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凭借西方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和话语权强势,极力宣扬资本主义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态,鼓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论调。其本质就是将资本主义文明定于一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它所固有的矛盾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弊病,诸如经济危机频发、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对外掠夺扩张等,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

  什么样的现代化、什么样的文明形态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文明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丰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反对意识形态对立、制度对抗、“文明冲突”,有力破除了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迷思。

  提供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困境的中国主张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危机。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一些国家热衷搞“小圈子”,挑起意识形态对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一系列现代化之问,西方现代化模式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科学答案,更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诉求,世界迫切需要新的文明形态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这一倡议有力破除了几十年来困扰全球文明的“修昔底德陷阱”等迷思,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文明对话、打造文明伙伴关系,为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文明动力,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也为不断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创造了机遇、拓展了路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嘱托,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