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馆之旅
2023-07-0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7月7日总第650期 作者:屈永仙
分享到:

  ◇屈永仙(民文所)

  法国有很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大部分可以免费参观。除了每月首个周日都免费外,其他时间26岁以下的学生可以免费参观大部分博物馆;另外,属于ICOM(国际博物馆委员会)、ICOMOS(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会员的组织和个人也可免费。我所访学的单位人类博物馆恰好属于ICOM会员,于是我就自动成为了可免费参观诸多博物馆的人员。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福利。4月初,我和同事相约参观了布朗利河岸博物馆,这座涵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让我收获颇丰。

  布朗利河岸博物馆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展品 作者/供图

  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全称是Musée du Quai Branly —Jacques Chirac。Quai Branly是指塞纳河岸的地名,而Jacques Chirac就是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希拉克可谓是中国的老朋友了,1978年他就参观了还在挖掘中的兵马俑,是第一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人。当时他说的一句话:“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响彻海内外。在他任职总统的12年期间一共访华4次,造就了中法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

  雅克·希拉克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领导人,而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的成立与他关系紧密。早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法国学者呼吁在巴黎建立一座专门展示世界各地原住民艺术和文化的博物馆,倡议全面保存、典藏和推广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原创艺术文物,并将这些作品称为“生而自由平等的杰作”,先后有300多名人类学家、艺术史学家、艺术家、作家、哲学家共同签署了这份宣言。当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也是支持者之一,待他当选法国总统后就全面协助落实计划,最终于2006年在巴黎建成这座博物馆,然后将自己的名字冠名于博物馆名上。

  实际上,这个布朗利河岸博物馆是两个老博物馆的“结合”:一个是原来的“国立非洲及大洋洲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d'Afrique et d'Océanie),原是专门展示法国海外属地文化的博物馆,位于巴黎郊区;另外一个是人类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的民族学部。前者是艺术史学的阵地,而后者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的领域,这种结合使得这座新博物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作品

■土著民族木雕面具  作者/供图

  走入博物馆大厅后,要沿着螺旋状的路线往上走,只见地上有许多投影的词汇,它们就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往下流动,形成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词河”。这些词汇是博物馆30多万个展品之名以及相关学科所涉及的学术词汇。

  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的主题极为鲜明,主打的就是欧洲以外异域民族的文化,凸显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该博物馆藏品含括来自非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的作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根据官方介绍,他们的永久收藏品共有30万件、70万张照片、32万份文件、1万件乐器和 2.5万件纺织品和服装。

  和其他博物馆一样,布朗利河岸博物馆也分为固定展厅和临时展厅。固定展厅中那些雕塑、绘画、珠宝、服饰、工艺品等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很突出,容易识别。例如,非洲原住民展品以木雕为主,这些木雕体现了非洲原住民超凡的想象力,它们往往忽略了物体的真实比例和细节,有许多扭曲的比例、夸张的尺寸,更强调其象征意义。实际上,这些木雕具有象征性和精神性,它们通常用于庆祝和纪念宗教、社会和文化活动中,象征着神圣或具有精神力量的东西。这些充满野性的非洲木雕,并非粗制滥造,上面不乏精细的图案和几何形状,极具装饰性和创意性。这些艺术品背后是一个个族群社会的审美、宗教信仰和更深层的世界观。

  亚洲民族展品则以陶器、纺织品和饰品为重点。中亚民族的陶罐极有韵味,拥有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等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纹样。不仅如此,陶器上有很多雕刻、浮雕。其中,土耳其的瓷盘、伊朗的蓝釉陶器,以及埃及法老的陶器让人惊艳不已。在博物馆里也看到了东南亚地区的苗族服饰,祭祀用的铜鼓。当然,也有来自中国的展品,比如藏族的傩面具和唐卡画,以及满清贵族的服饰。

  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的展品不仅展示了世界各地族群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这些族群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凡是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等哲学社科研究的人,这里是一个值得深访之地。

  澳大利亚原住民“歌之路”展

■土著民族木雕图腾柱  作者/供图

  参观博物馆的当天,恰好有“日本和服”“桑戈尔和艺术”“歌之路”等临时展。其中,“歌之路”展与我们民族文学所研究的主题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也是我们此次参观的重点。身为少数民族的我们,对史诗叙事传统并不陌生,但是“歌之路”展却让我们耳目一新。

  “歌之路”展全称是“Song-lines. Australian Desert Tracks”,是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关于“七姐妹”叙事和绘画的国际巡回展览。澳大利亚原住民口耳相传着的这则“七姐妹”创世史诗实际上就是昴宿星团(又叫作七姐妹星团)的起源叙事,讲述了七姐妹横跨澳大利亚大陆,历经各种险境并驱赶蟒蛇最后升天变成七颗星宿的故事。然而,对于原住民来说,这则叙事并不那么简单。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该叙事早已将人民的信仰、生产法则、艺术和文化等整合为一体,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族群文化。如今,这则叙事继续流传着,不仅如此,还有与之相关的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观看“歌之路”展的感受很是美妙,开头让人置身于茫茫宇宙中,脚下是一片浩瀚星辰。然后一路领略原住民的画作,每一幅都是关于“七姐妹”叙事的抽象描绘。不同的人所理解的冒险路线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绘画者心目中的七姐妹带有不同的光辉和色彩。展览也是按照“七姐妹”的冒险路线展开的,依次进入她们路过的几个领土(国度):Martu、Ngaanyatjarra、Pitantjatjara、Yankunyjatara等。不同的领土(国度)中她们经历不同的冒险,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画作。在这些绘画作品中穿插摆放着用草木制作的“七姐妹”人偶和蟒蛇。来到展厅中间部位,那有一个观影的小黑厅,屏幕是一个穹顶,人们需要躺下去仰望星空一样看屏幕。有两段视频内容,是“七姐妹”冒险动画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洞穴中的真实壁画录像。看完这些视频后,再度出发继续参观画作,一直走完“七姐妹”冒险的所有领土。

  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孕育出了精彩的神话叙事和优美诗歌,但“歌之路”展让人们领略到“七姐妹”叙事背后有着丰富的族群艺术和文化,这种多元的展览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歌之路”展大概采用了四种展示手段:一是民族志式的视频,有的播放原住民叙事片段,有的播放某种仪式,有的播放创作绘画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绘画者一边唱歌一边描绘出他们心目中七姐妹的冒险路线。二是绘画作品,大部分是由点、圆圈、线条以及不规则的形状组成,只有几幅出现了七姐妹的简单人像画。令人感慨的是,这些画作的颜色搭配令人惊艳,有的色彩斑斓却不混乱,有的用色大胆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色彩搭配得当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它们的创作者是非绘画专业的原住民。小幅的作品一人可以完成,大如墙面的作品通常是几人合作完成。三是“七姐妹”人偶、木雕蟒蛇作品,它们都是出自原住民的想象,有的“姐妹”可以幻化成怪物。四是穹顶动画视频讲解,可以说是对该叙事和文化的总体把握,也是点睛之笔。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基于原住民的创作,把静态的画作变成一个精美的动画,讲述“七姐妹”穿越澳大利亚并最终化升为星宿的故事。

  对原住民来说,“七姐妹”叙事是一个知识宝库,它记录了祖先在澳大利亚创造之旅中的路线和活动,隐含着他们社会的基本规则,生存所需的生态、天文和地理知识。歌唱史诗是一种传递和保持知识的方式,此外,他们在舞蹈、绘画中描述自己的家园和整个大陆。

  我国56个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中原汉地的伏羲女娲创世神话到南方民族的洪水神话,从北方民族气势恢宏的三大英雄史诗《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到南方细腻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巴塔麻嘎捧尚罗》《遮帕麻遮密麻》等,每个民族的口头传统背后无不具有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当看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歌之路”展后,再回头看,发现我们犹如坐拥着一座座文化“金山”函待挖掘。在开采文化宝藏的过程中,不妨借鉴“歌之路”这样的他山之石。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