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2024-03-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80期 作者:阿比古丽·尼亚孜(民族文学研究所)
分享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显著特征的历史文化根脉。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故事是什么?回首过去,它是5000多年来各民族你来我往、频繁互动,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悠久历史;立足当下,它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现实。联通历史与现实,有形、有感、有效地讲好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鲜活故事,是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作为一名民族文学研究者,笔者曾多次前往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接触到的民族故事,常常令笔者深受触动。

  2023年2月,笔者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中国三大史诗这十年”调研活动,来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这里位于祖国西部边陲,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的诞生地。在天山和昆仑山的连绵雪峰之间,《玛纳斯》传唱歌手“玛纳斯奇”高声吟唱着流传千年的英雄故事,克州歌舞团的大型歌舞剧《玛纳斯》更是以全新的演出形式,展示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与邪恶势力英勇斗争、顽强不屈、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观众不仅被《玛纳斯》的悠久历史及其展示的民族精神深深感动,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部古老史诗既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023年3月,笔者前往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参加“文化润疆·我们的节日——新疆塔吉克族肖贡巴哈尔节”调研活动,其间了解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的英雄事迹。拉齐尼·巴依卡是塔吉克族,21岁入伍,退伍后接过祖父和父亲的巡边接力棒,成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义务巡边向导,后来成为护边员。红其拉甫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拉齐尼·巴依卡一家日复一日地坚守,书写了“一家三代人,护边七十年”的传奇。2021年,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年仅41岁。他的英雄事迹及其一家三代接续传承的爱国奉献精神在当地广为传扬,拉齐尼·巴依卡本人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3年6月,笔者前往新疆塔城调研,从当地一户人家听到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塔城市哈尔墩社区维吾尔族居民哈力丹的家中。1986年,哈力丹的父亲遇到来疆务工的几位汉族同胞,其中年纪最小的杜荣路只有十来岁。哈力丹的父亲见杜荣路衣着单薄,心生不忍,便将其带回家照顾,这一住就是七年。朝夕相处间,杜荣路深深融入了这个维吾尔族家庭,和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七年后,杜荣路回到故乡生活,但仍同哈力丹一家保持着密切联系。哈力丹告诉笔者:“我们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的心却一直在一起。不仅是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们的心也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笔者在调研中接触到的这几个故事,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深受感动。如何有形、有感、有效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案也许就蕴藏在这几个故事之中。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需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故事是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以上几个故事,既有恢宏壮阔的民族史诗,也有当下少数民族群众的英雄事迹和日常小事;既展示了民族英雄、时代楷模的光辉形象,也彰显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传达着仁义有德、乐善好施的传统道德观念。正是因其生动的事实、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朴素的道理,这些故事引发了受众的强烈共鸣。这启示我们,要从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日常中深入挖掘各类故事,把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寓于其中,让受众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要研究故事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提炼其具有的共通性、共情性、普遍性价值追求,通过加大民族故事的“价值供给”,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增进国际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还需要创新讲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歌舞剧《玛纳斯》曾多次赴外地展演,获得了疆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传统《玛纳斯》“一人演唱多人听”的表演模式,融合加入库姆孜、口弦、克雅克等多种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对重要唱段重新编创,最终形成了歌舞兼备、叙事抒情结合的原创歌舞剧目。表演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创新,让这部古老史诗实现了跨地域、跨文化发展,在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中见证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这启示我们,应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整合融通,保护、发展、传承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故事通过新的媒介形态,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共同参与。各族群众是中华民族故事的创作者,也是最好的讲述者。在杜荣路的故事里,讲述者哈力丹是亲历者和当事人,她充满感情的叙述是这个故事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此外,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还需要谙熟受众心理,熟练运用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最大程度唤起情感共鸣。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努力培育更多的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者,鼓励、引导他们立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文艺作品;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更多文化服务平台,形成各民族共同参与讲述中华民族故事的机制,奏响各民族共话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合唱”。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还离不开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在阿合奇县对《玛纳斯》史诗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当地柯尔克孜族群众多次向我们提及郎樱先生,敬重之情溢于言表。郎樱先生是民文所的前辈学者,她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深入柯尔克孜族地区,与民间艺人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用汉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手抄笔录了《玛纳斯》的前5部,为其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她将毕生精力投入《玛纳斯》、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以及民族语言翻译,取得了丰硕成果。她同《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结下了“情同父女”的深厚友谊,在学界传为佳话。可以说,以朗樱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他们从书斋走向田野,深入民族地区,同研究对象平等、深入地交往交流,身体力行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这启示我们,要接续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学者的培养,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发挥学术优势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