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闰六月:阴阳合历中的时间平衡艺术
2025-08-1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0期
分享到:

  在中国通行的历法中,以12个月相盈亏为准的“朔望月”(平均约29.53天)构成的农历年(约354天)和以地球绕日公转为准的“回归年”(约365.24天),二者相差近11天。若不校正,历法年与季节的脱节会迅速累积,导致“正月见桃花,七月降瑞雪”的混乱。于是古人创立了“置闰法”,即在特定年份增加一个闰月,使该年拥有13个月(通常为384天),这样每19个公历年中有7个闰年,确保了春节总在冬末春初,也就是《尚书·尧典》中说的“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闰月具体安插在哪个月份之后,是按“无中气置闰”法来决定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相间排列的,每个正常的月份都应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某个农历月份中只包含一个节气,而没有任何中气,这个月就被定义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状,地球在每年7月初运行至其轨道的“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慢,所以闰四、五、六月相对常见,而闰正月、十一、十二月则极为罕见。2025年农历六月(公历6月25日)之后的一个月,仅有“立秋”这一个节气,而“处暑”这个中气落在了下个月的初一。因此,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被定为“闰六月”,从公历7月25日持续至8月22日。

  闰六月意味着夏季的延长,民间常有“双夏”或“毒月”的说法,并伴随着对酷暑、洪涝或干旱的忧虑,形成了诸多农谚,如“闰六月,粮仓瘦”“雨打闰六头,农夫要发愁”等。明代《天工开物》提到闰六月多雨可能导致晚稻烂根,而《齐民要术》则认为闰六月可能延误秋播时机,现代气象数据也部分印证了闰六月年份气候异常的概率较高。

  在古代,“颁正朔”是皇权的重要象征,闰月的设置本身就是国家级的重要事务。闰六月期间的自然现象也常被赋予政治意涵。北宋文学家夏竦曾作《闰六月眉州奏禾生九穗》,将闰六月田间出现“一禾九穗”的祥瑞与帝王德政联系起来,是宋代祥瑞文学的典型。面对“多出来”的异常时节,一些地方习俗会避免在此期间举行婚嫁、迁居、动土等重大活动。也有说法认为闰月不宜过两次生日,以免折损福气。

  时至今日,虽然公历已成为社会运转的主导,但农历及其包含的闰月现象依然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在节庆、民俗和民族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醒着我们,中华文明的智慧,始终与对天地自然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胡子轩(网络)